本校由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陳杰峰主任主導的團隊,發現B型肝炎免疫力的民眾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可降低15%,除刊登《Diagnostics》期刊外,並於「2025歐洲糖尿病研究學會年會」發表。此外,營養學院食品安全學系洪偉倫副教授研究團隊,發現飲食中的糖化終產物(AGEs)會干擾脂質代謝,已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Food Chemistry》。
█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陳杰峰主任團隊:B型肝炎免疫力可降低糖尿病風險15%
這項研究為臺灣長期實施的B型肝炎疫苗政策帶來更大的健康效益。北醫大研究團隊同時於9月15~19日在維也納舉行的「2025歐洲糖尿病研究學會年會」(EASD)中,發表有關B型肝炎免疫力可降低糖尿病風險之相關研究,並已刊登於《Diagnostics》期刊(https://www.mdpi.com/2075-4418/15/13/1610)。
這項研究由北醫大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陳杰峰主任主導,結合數據處許明暉主任、校務研究中心陳錦華主任以及公共衛生學院黃雅莉副教授等專家團隊,指導博士生Nhu Quynh Phan(感染科醫師),運用全球醫療資料平臺「TriNetX」進行回溯性大數據分析。【左圖:Nhu Quynh Phan(右)代表團隊赴EASD進行簡報】
北醫大研究團隊分析了全球152個國家、131個醫療機構,近90萬名未罹患糖尿病、也未曾感染過B型肝炎的成年人之醫療紀錄,其中逾57萬人具有B型肝炎免疫力,31萬餘人不具免疫力。研究發現,B型肝炎免疫力與糖尿病風險呈明顯的年齡關聯性,尤其年輕族群的保護效果最佳,分析數據顯示,18~44歲族群可降低罹患糖尿病風險達20%;45~64歲族群可降低11%的風險;65歲以上具B型肝炎免疫力的族群,糖尿病風險降低12%。研究同時指出,B型肝炎表面抗體濃度越高,保護效果越強,血液中抗體濃度達1000mlU/mL以上者,糖尿病風險甚至降低達43%。
陳杰峰教授強調,B型肝炎免疫力的保護機轉仍有待進一步研究,目前推測可能來自疫苗誘發的「訓練免疫」效應,透過調節先天免疫細胞,改善整體免疫調節能力,進而降低慢性發炎引起的糖尿病風險。
我國自1984年率全球之先實施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接種計畫,也進一步將B型肝炎帶原率從15%降低至1%以下,北醫大研究團隊的這項發現也突凸顯出臺灣這項公衛政策產生預期外的糖尿病防治效益,意義重大。陳杰峰教授表示,全球糖尿病患者預估在2050年增加45%,這項研究不僅為糖尿防治策略開啟新思路,對於B型肝炎與糖尿病盛行率高的地區,擴大B型肝炎疫苗接種亦可作為預防兩種疾病的雙重策略。而臺灣施打B型肝炎疫苗的政策行之有年,對於抗體濃度已下降之成年人,亦可考慮與醫師討論是否補強接種。(文/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秘書處)【下圖:北醫大研究團隊利用TriNetX篩選無B肝感染與糖尿病族群,追蹤顯示具免疫力者之糖尿病發生風險較低】
█食品安全學系洪偉倫副教授研究團隊:飲食中的糖化終產物會干擾脂質代謝營養學院食品安全學系洪偉倫副教授研究團隊,在國家科學委員會的經費支持下,發現飲食中的糖化終產物會干擾脂質代謝,並且造成腸道微生物菌叢失衡。此重要成果已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Food Chemistry》,該刊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 IF)高達9.8,在Nutrition & Dietetics領域排名3.5%。
糖化終產物廣泛存在於各類食品中,特別是加工食品。過去研究顯示,AGEs可能提升氧化壓力與發炎反應,並且與多種慢性疾病相關。然而,飲食中的AGEs 如何在肥胖過程中影響體內代謝與腸道菌叢,仍缺乏完整資訊。【右圖:營養學院食品安全學系洪偉倫副教授】
洪偉倫副教授團隊以高油脂飲食誘導小鼠肥胖作為研究模型,進一步探討不同型態AGEs對健康的影響。研究發現,額外攝取AGEs會顯著干擾脂質代謝路徑,並且改變腸道微生物菌叢組成與其代謝產物。具體而言,高AGE飼料不僅促進小鼠體重上升,也增加肝臟中AGEs的累積。代謝體學分析顯示,AGEs會導致多種代謝產物異常,尤其是脂質代謝物。腸道菌叢分析則顯示AGEs會顯著增加 Verrucomicrobiaceae與Erysipelotrichaceae的豐度;同時,腸道代謝物分析也發現AGEs會顯著提升次級膽酸的生成。
綜合分析指出,腸道菌叢及其代謝產物的改變,與小鼠脂質代謝受到干擾呈正相關性。本研究結果有助於釐清飲食中AGEs對肥胖族群可能造成的代謝風險,並且可作為未來發展營養策略與食品加工改良技術的重要依據,以促進代謝健康與腸道平衡。(文/營養學院)【下圖:研究流程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