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衛生福利部與臺北醫學大學共同主辦的「2025韌性國家醫療整備國際研討會:韌性實踐、全球經驗」,於9月20~21日在臺北醫學大學雙和校區舉行。來自美國、以色列、日本、烏克蘭及無國界醫生(MSF)等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分享第一線的災難應變經驗,推動跨國合作,強化臺灣在面對大型災難時的醫療整備能量。
此次研討會一大亮點,是公開「替代醫療空間地下化」,以雙和醫院做為示範場域,模擬戰時或重大災難導致空間、電力與重大設施受損時,醫院如何在地下空間迅速恢復急診與手術作業,確保醫療不中斷。此次演習將動員逾百人,完整呈現:病患分流、醫療降載、人力部署、空間整備、醫療重置及物資整備等應變流程。【上圖:陳時中政務委員(左圖)及醫事司劉越萍司長(右圖)進行開幕致辭】
雙和醫院馬漢平副院長表示,當災難來襲時,地下空間相對安全,醫院必須在災前即完成維生設備、關鍵醫療區與後勤區的完整規劃。一旦啟動緊急應變機制,將迅速展開地下化醫療運作;當醫院關鍵設施受損,電力、供水或氧氣中斷或遭外部威脅時,必須立即啟動醫療降載。以雙和醫院為例,將保留約10%的病床(80 ~90床),集中資源救治原有重症病患與新增的大量傷患,以確保有限資源發揮最大效能。【上圖:雙和醫院馬漢平副院長(右圖)透過直播方式分享雙和醫院「地下替代醫療空間」之示範演習(左圖)】
大會邀請多位國際專家學者帶來前線經驗。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Dr. Greg Ciottone以「災難醫學的實踐經驗與未來啟示」為題,剖析全球醫療韌性趨勢;烏克蘭UNBROKEN醫療園區Mariana Svirchuk以烏克蘭為例,討論戰地醫療與緊急應變的資源管理;以色列衛生部國際應變中心Noa Tamir-Hasdai主任則分享「國家醫療緊急整備與大規模傷患事件的應變」。【上圖:以色列衛生部國際應變中心Noa Tamir-Hasdai主任透過視訊分享(左圖)分享,及Unbroken復健中心執行長Ms. Mariana Svirchuk(右圖)】
此外,日本災難社區照護隊代表山岸明美(Akemi Yamagishi),探討如何透過智慧醫療工具的整合來持續維運災防計畫,提升應變的決策效能;無國界醫生(MSF)亞洲區醫療統籌Jessa Pontevedra,則介紹危機下的社區照護與心理衛生應變策略。這些跨國實例涵蓋在戰事、疫情與極端氣候下,將提供給臺灣各界維繫醫療韌性的重要借鏡。【上圖:日本社區災難照護隊代表Prof. Akemi Yamagishi(左圖)、無國界醫生東南亞地區醫療統籌Ms. Jessa Pontevedra(右圖)分享】
北醫大董事長、韌管中心陳瑞杰執行長強調,韌性醫療的核心在於「人員賦能、量能整備、設備韌性」。臺灣醫療體系必須將常規演習,提升到人事地物整備就緒的新思維,醫護專業更要強化以團隊為主的危機應變能力,同時要確保院內及替代空間之水電油氣等關鍵設施,能在重大挑戰下持續運作。此外,在全國與區域緊急應變中心統籌下,與其他各級醫院及各類急救站,形成國家級災害應變網絡,於0~48小時內完成部署。三軍總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廖文翊教授,也分享「強化醫療韌性的後勤支援策略」,以提升跨院際、跨部門協作,來維繫各醫療機構的持續運作。【左圖:三軍總醫院急診醫學部廖文翊教授分享】【右圖:專家座談由臺大雲林分院馬惠明院長主持(右1),左起馬漢平副院長、吳麥斯校長、陳瑞杰執行長、劉越萍司長、臺大醫院石富元副教授】
透過地下替代醫療空間的展示、跨國經驗交流與臺灣先進實務分享,此次研討會將充分展現「韌性國家醫療整備計畫」在衛福部指導各子計劃團隊的努力與成果。未來,北醫體系將持續配合國家政策,深化醫院、社區與國家層級的醫療整備,並與國際合作夥伴攜手,推動韌性醫療發展,為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奠定堅實基礎。(文/管理發展中心.秘書處)【下圖:2025韌性國家醫療整備國際研討會合影,前排左4起北醫大吳麥斯校長、陳瑞杰董事長及陳時中政委等國際專家學者出席,共議臺灣韌性醫療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