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大的傳承與創新,建立在傳承基礎上的創新

臺北醫學大學校務未來發展的主軸,最重要的就是「傳承」,閻雲前校長已經幫學校打下非常好的基礎,特別在醫學人文、教學研究國際化、資訊化管理、癌症轉譯醫學研究等方面,未來,將從傳承的基礎上「創新」,所以日後的校務發展將是「既要傳承又要創新」。

▓醫學人文
醫學人文教育是北醫的一項特色,於2013年開設「人文藝術中心講座」課程,邀請鄭愁予、黃春明、張錯、席慕蓉、張曼娟等各領域頗富盛名的藝文大師到學校進行演講,並與天下文化合作出版了《給未來醫生的六堂人文課》、《跟著大師品人文》及《在人文路上遇見生命導師》;2015年設立了「人文藝術中心」,以人文與藝術及生活與藝術為主軸,進行書畫展、文物展及音樂演出等各類藝文活動;2016年及2017年分別獲得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計畫」及教育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知識跨界應用能力培育計畫」,補助經費達1,850萬元,日後仍將持續深耕。【上圖:席慕蓉(左圖)與黃春明、黃國珍父子(右圖)演講情形】

▓教學研究國際化
北醫大在英國高等教育調查公司(QS)2018世界大學排行榜排名398名、國內第10;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THE)2017亞洲大學排行榜排名91名、國內第8。2017年《Cheers》雜誌評選大學辦學績效最佳TOP20中名列第10,其中外國交換生能量居全國排名第2,赴海外之臺灣學生能量為全國第6,交換生占大學部比率為全國第1。此外,已與美、法、英、丹麥、日、以、泰等國多所大學簽訂了18個雙聯學位,提供北醫學子進修深造機會外;校內更開設了全球衛生暨發展碩士、國際生醫工程博士、國際醫學研究碩士/博士、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國際博士,及生醫光機電研究所碩士班等6個全英語系所學位學程。【右圖:《Cheers雜誌》社長劉鳳珍(左)頒發獎座予本校林建煌校長】

2017《基本科學指標》(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ESI)排名,本校有農業科學、臨床醫學、神經科學與行為、藥理與毒理學、一般社會科學、生物與生物化學等6學門進入論文數排名。還與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芝加哥大學、史丹佛大學、耶魯大學及梅約診所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等知名機構,日本理化研究所、巴黎第十三大學等進行國際合作研究,提升北醫研究水準。【左圖:2016年11月北醫與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研究種子基金」(TMU-CWRU development fund)年度報告,左為Dr. Dennis Bourbeau,右為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彭志維副教授】

▓資訊化管理
北醫於2015年11月成立「校務研究辦公室」,同年爭取到教育部「大學提升校務專業管理能力計畫」3年600萬元補助。早自2012年起,本校陸續成立資料加值中心、生物統計研究中心,建置三院臨床資料庫、北醫資料科學中心、大數據研究中心,及行政單位資料的整合,提早奠定了「校務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 IR)的基礎。

美國行之有年的「校務研究」,是利用實證數據協助校方制定決策,來解決校內的實際問題。本校校務研究辦公室整合全校各行政單位的資料庫為「教學研究資料庫」,並將蒐集彙整北醫附醫、萬芳醫院、雙和醫院三院的臨床資料的「北醫臨床資料庫」納入,合稱「校務研究資料庫」。資訊(IT)將是北醫大管理的主軸,希望未來在校務、臨床行政或是臨床研究方面,能建構不同的資料庫,進而發展出整個決策資源的系統,強化營運與決策的效果。【右圖:本校大數據研究中心於2015年12月邀請產官學研界近50個單位,啟動「大數據研究中心」聯盟】

▓癌症轉譯醫學
2016年10月本校正式將「轉譯醫學研究中心」與「癌症研究中心」兩校級研究中心整併為「癌症轉譯研究中心」;中心由閻雲教授及劉昉院士、彭汪嘉康院士、張文昌院士等多位院士擔任指導,帶領乳癌、大腸直腸癌、前列腺癌、腦癌及基礎腫瘤研究團隊。中心自2010年(~2017年)連續8年獲衛生福利部「癌症卓越研究計畫」補助累計2.6億元;2014年再獲教育部「頂尖大學癌症轉譯研究中心計畫」3年9個月,補助金額逾1億3千餘萬元。

本校三家附屬醫院皆獲衛福部「癌症中心A級認證」,並與中研院合辦癌症生物學與藥物研發博士學位學程、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此外也與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日本神戶大學等成立跨國研究團隊。【左圖:藥學院劉景平副院長(中),手持實驗室合成出來MPT0E028小分子化合物】

2014年以抗癌新藥「MPT0E028」獲臺灣專利,完成23個國家的專利申請,也是國內第一個由大學自行研發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及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進行臨床實驗審查,已於國內進行第一期人體臨床試驗的本土研發新藥。2017年再以新穎抗癌藥物「ITCH E3 ubiquitin ligase 抑制劑之新藥開發」獲科技部價創計劃補助3千5百萬。【下圖:林建煌校長(左5)代表北醫參加教育部舉辦的「2015年邁頂計畫成果展暨趨勢論壇」】

▓未來規劃:建構生醫平臺生態系,發展跨領域教育、生技創業、神經醫學與養護產業
未來將建立教學、研究、醫療與生技整合成為一體的北醫大教育體系,除以教育為核心,發展醫療產業,導入教學研究服務,並將研發成果運用在生技產業;同時,面臨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北醫大將發展養護產業,在善盡的社會責任之餘,也完成北醫大的產業拼圖。

過往的「北醫大健康體系」(TMU Healthcare System),以學校與附屬醫院為主;未來將建立「北醫大生醫平臺生態系」(TMU Biomedical Platform Ecosystme),除了以學校為核心外,並發展附屬醫院、生技事業、生技園區、養護產業,同時與國際盟校、結盟醫院及中央研究院、國家衛生研究院建立密切的合作關係,以達到價值共創、利益共享、永續經營的目的。

但面對未來世界,我們希望推動「跨領域教育」,設立虛擬跨領域學院,規劃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或是創新創業等符合未來趨勢或跨領域學程;同時結合本校10學院及臺北聯合大學系統所規劃的輔系及雙主修,建構跨領域學習的環境,強化學生跨領域的能力。【右圖:本校與廣達電腦於2017年6月展開跨領域結盟,設立「智慧醫院模擬實驗室」】

此外,將建構系統性的「創新創業教育」,北醫之前已執行105、106年度教育部「生技產業創新創業人才培育計畫」,開設智齡設計、健康照護設計等創業課程,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合辦「生醫黑客松競賽」等;未來要從活動面、課程面跟資源面來導入,同時結合事業發展處所建立的創業網路跟創業資源,希望學生培養出創新思維、勇於改變及堅持到底的創業家精神。

北醫大三家醫院,每家醫院神經內、外科的醫師大約有20名,三院加起來有61位主治醫師,加上神經病理、神經復健、神經放射等相關科別,就有70幾位主治醫師,還有30餘位基礎神經科學人員,有超過百位神經醫學面向的人才,學校還有醫學系及神經再生醫學博士學位學程兩個相關研究所,未來整合校院資源,成立一個校級整合性「神經醫學中心」,繼癌症轉譯之後,將神經醫學打造成北醫的另一項醫療特色。【左圖:本校與台灣微軟於2017年9宣布啟動「AI人才培育計畫」】【下圖:2016年MIT與北醫大合辦2016健康物聯網黑客松時大合影】

分類: 前期, 前期:發行人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