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於2015年10月公佈本校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萬芳醫學中心研究部主任及眼科主治醫師何慧君,以「系統性研究肌動蛋白絲的動態組合調控間葉幹細胞於物理刺激下動態生理變化之機轉」研究計畫獲得科技部104年度的「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為科技部培育青年研究人員,獎助國家未來學術菁英長期投入學術研究,並紀念吳大猷先生對發展科學與技術研究的貢獻,所頒授獎項給年度傑出研究人員。何慧君教授為臺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臺北大學法學系法學士及陽明大學生物藥學研究所博士,曾任臺北榮民總醫院總醫師、臺東榮民醫院及新店慈濟醫眼科主治醫師,及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生物醫學工程研究院訪問學者;並多次獲得各服務機構相關的優良醫師獎、優秀論文獎,以及北醫大的產學合作獎、臨床研究獎與年輕學者獎。
間葉幹細胞(MSCs)是一種成體幹細胞,存在於人體骨髓、皮下脂肪、臍帶和胎盤等組織,能於體外大量生產,不僅具有自我更新及多重分化的能力,還擁有免疫調控的能力,因此有作藥物異體移植的潛力,且不需合併使用抗排斥藥物。在科技經費的支持下,何教授研究團隊透過動物研究模式發現,間葉幹細胞可延緩小腦萎縮症的病程,目前已進入二期臨床實驗。此外,對一型或二型糖尿病也有降血糖的功能,還可抑制急性呼吸窘迫症或角膜損傷上的發炎等。【圖:何慧君教授】
目前何教授研究團隊的技術平臺已參與多個臨床試驗中,其研究針對間葉幹細胞臨床試驗的策略有兩個層面:
1.利用疾病動物模式,設計間葉幹細胞於不同適應症的最佳療程,包括給藥時機、途徑、劑量大小、間距、活體有效機轉等。適應症包括小腦萎縮症、第一型及第二型糖尿病、急性肺損傷、角膜損傷及睪丸扭轉不孕症。研究成果除發表於《Diabetes》、《Critical Care Medicine》、《Journal of Biomedical Research》、《Stem Cell Research and Therapy》、《Tissue Engineering》、《Cell Transplantation》及《Journal of Proteomic Research》外,也是臨床試驗的重要參考。
2.利用生物物理效應,增強間葉幹細胞對不同適應症的療效。細胞的生物物理效應由光、流體力學或間質硬度所激發,藉由細胞骨架中F-肌動蛋白(F-actin)的重整,調控間葉幹細胞的可塑性。F-actin在細胞中是一種動態平衡,所以也動態地調控間葉幹細胞的生物物理效應,並運用系統性生物資訊分析方式,解開其對時序的非線性調控。研究成果除發表於《Biomaterials》、《Stem Cells》、《Journal of Orthopedic Research》外,另有6項專利申請,部分專利已生效。
何教授表示,醫學的進步,需要基礎及動物實驗及人體臨床研究,才能完整驗證理論,促進人類健康。獲得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的肯定,除了榮譽,也是責任的開始。身為一位醫師科學家,自我期許研究的成果不僅能貢獻於學術,更要有助於臨床醫學,實質造福病患,對重症、不治、難治、退化性或慢性無法治癒之疾病患者,提供一個有效的再生醫學治療方式。(文/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