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牙醫系校友詹啟宏醫師,學校畢業後在萬芳醫院擔任牙科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後,於2013年8月21日前往聖多美普西比共和國擔任醫療團牙醫師,迄今7個多月,此次受邀將這段駐外期間的見聞與心得分享於后。(編按)
自北醫大畢業後,我暫離了任職6年的萬芳醫院,前往這個在維基百科上定義為低度開發國家「聖多美」擔任醫療團牙醫師一職。為的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自己的機會,也希望藉由不同的文化薰陶拓展視野。
你能想像買不起牙刷,而用樹枝刷牙的情形?你能想像,一個牙科醫療人力得負責服務1萬8千多人?在聖多美普林西比,就是如此。我工作於大水省的首都門診中心Delegacia。沿著北醫大醫療團團部旁的濱海大道一直開,大約10分鐘的車程,過了總統府後就差不多到了。【圖:小病人親手繪製的聖誕禮物贈予詹啟宏醫師(右)】
2013年9月以前,我們的舊診間跟當地的牙技師並排在一起,他們轉介病人不只方便,也會到診間「商借」X光片、手套、複合樹脂,有時還會拜託我們的牙科助理Isalde支援幫病人拍X光片。
在台灣,一通電話廠商就幫你送到府;在這裡,很多耗材都要等上1個月才能自台灣寄達,較大的物品或器械甚至還要裝載上貨櫃,等上個3至4個月,所以學會管理耗材和適當的變通(modify)是在這兒該學習的能力之一。【圖:左為舊診間,右為新診間】
只要是和牙齒相關、臉部腫脹的患者,都是我的業務範圍。自禮拜一到五,天天都有門診,沒有夜間門診。工作上,協助我的是在醫療團已工作6年的翻譯Isalde Garcia。他經過醫團各任牙醫師的指導後,具備著比當地牙技師較好的X光片判讀能力,及更佳的拔牙技術與根管治療能力。目前,除了開放專屬的教學門診讓他執行治療,只要他能力可及的案例,我們都願意給他機會去為自己國家的人民服務。
隨著Isalde的日漸茁壯,若時間、空間、材料問題可解決,我們想派他到聖多美境內較偏遠省區執行牙科業務,讓醫療團的牙科義務推廣於門診中心之外,也能完成他多年來的夢想。【圖:詹啟宏醫師(左)和Isalde(右)一同工作】
聖多美的病人其實跟台灣的病人沒有多大差別,到醫院來的民眾大多衣著整齊,很少見邋遢的打扮。等候較有耐心,且意願配合醫師的治療建議。比較特別的地方,就是比較怕痛。一旦疼痛,就會積極就診,但只要消腫不痛,複診率就降到5成左右,有時一拖,等到下次回診就得面臨拔除牙齒的窘境。
這裡主要使用葡萄牙語溝通,第一外語是法語。站在醫療第一線,我們試著學習當地語言,貼近民眾;儘管大部分仍得靠助理Isalde傳達治療計畫,但能用基本的字彙和病人溝通,醫病的距離無形中拉近了些。【圖:牙科候診情形】
如今,來到聖多美已經滿5個多月,生活上和工作上已達適應與穩定。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遇到一位聖多美及俄羅斯混血的3歲小女孩,她聰明又有禮貌,卻滿口蛀牙,只要坐上診療椅就會失控。所以,我用於小朋友的「Tell-show-do」,得由中文改成英文版,再由Isalde翻成葡語版來介紹牙科器械,才讓她沒有那麼懼怕。縱使最近這一、兩次的治療都要5個大人聯手壓制她,慶幸的是,她下了診療椅,會為自己失控的表現感到不好意思,更獻上靦腆的吻,叫人又好氣又好笑。【圖:3歲小女孩接受Tell-Show-Do情形】
這個國家的氣候宜人,人們更是親切熱情,縱使離家萬里,但能代表學校,甚至代表國家,讓我更想努力貢獻己學。在這裡,每一天都是學習。在剩下的日子裡,我仍會繼續全力以赴,用力的過著在這裡的每一天,不想留下空白。(文/詹啟宏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醫療體系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