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學系譚延輝主任談藥學教育新願景

元月份,譚延輝副教授應學校禮聘來北醫任教,編輯部特別邀請譚主任為文分享個人的教育理念與藥學發展願景。


臺北醫學大學在民國九十六年元月二日聘請延輝來擔任藥學院中藥學系的系主任工作。這裡要感謝許校長的信賴與相知相惜,所有校評會委員的支持,以及藥學院老師的認同。這是我的榮幸也是責任的開始。

延輝是1980年畢業於國防醫學院藥學系,之後留任學校為助教,1985~1986去美國Iowa大學進修臨床藥學碩士,1989~1993在美國Arizona大學進修藥學行政與行為科學的哲學博士,我在博士班的副修是教育心理學。因此,我個人最大的期望是希望藥學系畢業生能知道自己的社會使命是什麼,自己成為專業人員的價值是什麼,從這中間來建立自己的信心與尊嚴,在社會上做個堂堂正正的好公民、好藥師。

四年制藥學教育的目標很明確:培育未來藥事執業的專門人才。傳統以來,藥師執業可以在社區藥局、醫院藥局、藥商公司、政府行政機關或藥廠;也有人往研究領域邁進而不進行執業工作。由於執業領域廣泛,藥學教育一直不屬於專業教育,而較接近通才教育。又由於教學師資多屬於基礎研究,許多執業面的知識,尤其是專業判斷用藥適當性的知識,學生接觸少。另外,台灣藥學教育發展未重視技術員層次的教育或培訓,讓藥師做最基層的服務。種種因素造成台灣藥師執業多屬於勞力性的調配或外務,而進階到知識性的臨床工作或學術行銷,需要畢業後的學位進修,或出國學習,才能發揮實力。這些現象都造成台灣藥師的社會形象不高,專業知識與服務的價值無法呈現出來。

美國藥學教育強調:剛畢業的藥師就和已畢業藥師一樣能執行相同的服務。這使命不易達成,一定需要在藥師養成教育就培訓好畢業後所需要的知識、能力、態度、技巧。這時,奠基的教育後,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消化知識,讓學習的層次由死背到理解,再到應用,最後能解決問題。這些過程需要優秀臨床師資的教育及指引,同時需要激發學生主動學習、願意參與,並以利他主義來執行藥師的專業執業行為。

要培育出能實際協助民眾獲得符合適應症、有效、安全與配合度高的藥師,這個修業年限在美國需要六年。但這六年的前兩年屬於大學通識教育,之後進入藥學院才開始四年專業教育。而專業教育中,基礎課程佔總課程的30%,後面課程集中在執業所需要的知識、能力、態度、技巧,並且基礎課程知識如何應用到臨床治療或解決問題,這是後面課程的重點。美國教育的缺點是沒有太多美國人進入基礎藥學的研究領域,這些領域都仰賴外國人的投入。而優點是藥師的社會地位高,可與醫師享有類似的社會尊敬程度,薪水也令人嚮往。

台灣的藥學教育是四年制,現在有極大聲音希望變成六年。我們就要先問教育的目的是什麼?若台灣的藥學教育不要步入類似美國的缺點,則走研究路線的人才必須在大學中還要受到鼓勵。因此,我主張並支持所謂四加二的教育體制。也就是:保持現有的四年教育現況,並在第四年教育中發展所謂的學程,讓期望走研究路線、藥廠路線、藥商公司路線的人才,有加強學習的機會,然後就四年畢業,授與學士(Bachelor of Science)學位,並且考藥師資格。而期望進行直接照顧病患用藥安全與療效的人才繼續多念兩年,增加專業判斷與照顧病人的知識、能力與技巧,以備未來專業執業所需。畢業後授與臨床藥學士(Doctor of Pharmacy)的學位。然後經過甄審成為專科臨床藥師。

畢業已26年,我只看到數十位執業藥師有如此的信心與尊嚴。大部分藥師為著現實而失去專業人員的信念,工作重點在調配藥品或藥品管理,而缺乏執行與創造出其他對民眾用藥安全把關的臨床角色。民國九十四年元月三日從國防醫學院退伍到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的藥劑部服務,在張珩院長的鼓勵下,我有機會將學校授課所教導的概念與專業行為,有了表現與開發的空間。在市立聯合醫院創立藥物不良反應與用藥疏失的監測與通報體系。

我設計的藥師判斷性服務(在民國九十二年由九州書局出版專書),在到市立聯合醫院服務的第一年,就由藥師在門診發現與解決約1300個藥物治療問題的案件,平均一個案件節省用藥花費約180元。這就是藥師對社會的貢獻,省健保花費同時保護民眾用藥安全,減少急診與住院事件。民國九十二年我協助設計的24小時氣喘教育,以及民國九十四年八月的16小時戒菸課程,培訓出藥師能直接照顧病患的能力,讓藥師體會到調劑以外,直接照顧病人該如何去執行。

從民國九十一年始,開發並鼓勵藥師到護理之家等長期照護機構服務後,經過三個碩士班研究生的論文探討,以及參與中華民國長期照護協會的活動,制定長照機構藥事作業規範,終於讓協會認同藥師在長照機構的重要性,且促使藥師公會開始重視藥師在這舞台的價值。

民國九十五年三月,在腦袋裡醞釀許久的藥康包,終於在畢業後研究生的努力下,變成商品可以使用。在八月推出到里民活動中心服務,十二月又推出用藥護照。也因此,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開創出社區藥事諮詢服務以及門診氣喘諮詢服務,讓藥師以病人為中心來進行整合用藥的專業服務,如:判斷出用藥是否有重複情形、交互作用、治療禁忌等藥物治療問題,然後協助解決這些問題,同時教育並解決病患的用藥疑惑。

實證醫學、醫療科技評估、藥物經濟學評估、生活品質測量等學術領域也是我的興趣。我目前是台灣藥物經濟與效果研究學會理事長,正帶領全台灣醫界、公衛界、經濟學界、製藥產業界等,有興趣投入此領域的人才,一起理解並學習如何進行這些研究。同時協助健保局規劃二代健保中醫療科技評估的未來可能做法。

美國藥學界在2006年的大事為:配合Medicare計畫的part D,開始給付藥師執行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 (MTM)。此MTM就是判斷性服務到慢性病疾病管理這條線的藥師專業執業行為,或稱直接照顧病患的藥師行為。我在台灣已經執行了,但台灣藥學界還需要更多老師與藥師的投入。

我的興趣在教育,喜歡建立新舞台,讓更多後學有新路可走,帶領藥學踏入執業的藍海當中,而不要去惡性競爭。但當我建立舞台後,發現好少藥師跟進,發現學校剛畢業的學生還沒接受概念的薰陶,更沒有能力去執行那舞台的任務。這些失落感,以及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疑惑,讓我想再投入學校的教學,期望能在此立場,設計符合需求的教育體制出來,並能找到能滿足教育目標的師資,在類似教育理念之下,將未來的學生培育出來。走研究路線者有他的理想追求方向;想走執業路線者,能知道自己的使命,而有目標地盡情培養實力,讓藥師角色發光發亮。

藥學系系主任一定需要與其他醫療相關領域的領導者合作,共同為藥學院的發展目標前進。期望在台北醫學大學藥學院有此合作與發展的空間。(文/譚延輝,作者為本校藥學系副教授暨系主任)

分類: 前期, 前期:特別報導。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