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大AI人工智慧醫學教育獲國際高度肯定

2019年美國癌症年會(ASCO)於5月31日至6月4日在芝加哥盛大舉行,臺北醫學大學和IBM合作研究顯示,透過AI人工智慧來訓練醫學生的成效,顯著優於傳統訓練法,展現北醫結合人工智慧進行醫學教育的創新思維,在年會中受到國際醫界肯定。

美國癌症年會是全球最重要的醫學盛會之一,每年都吸引上萬名來自全球各地的癌症專家學者報告參加,能在這場醫學盛會中發表的都是相當重要的研究成果,北醫大和IBM組成的跨國團隊今年發表「透過AI強化癌症實證醫學的教育」(Enhancing Evidence-based Medicine Skills in Oncology Training with Cognitive Technology)論文,獲得高度重視。

這個跨國研究團隊共有13名成員,論文第一作者為萬芳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陳俊佑,通訊作者為臺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閻雲。這次也前往芝加哥參加盛會的閻雲教授表示,能在美國癌症年會發表論文真的是件很困難的事,他對北醫研究團隊的優秀表現感到驕傲。

同時是北醫Watson for Oncology專案負責人的陳俊佑醫師表示,長年以來的醫學教育都是老師提供一個醫療情境,學生上網蒐尋資料後,再據此判斷可能的病症,同時擬定治療策略。近年來AI興起,北醫大領先全國引進第一套由美國史隆凱特林紀念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MSKCC)訓練出來的IBM Watson for Oncology(WfO,人工智能癌症治療決策輔助系統),從此臺灣醫療體系除了正式邁向醫師與人工智能搭配合作的新紀元,也翻轉了醫學教育,北醫和IBM研究團隊因而決定聯手進行該項研究,探索未來。【右圖:萬芳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陳俊佑】

這項研究找來50名北醫大醫學系5年級學生,分成兩組,每組25人,並以大腸癌及肺癌為臨床情境,其中一組學生透過傳統上網方式蒐尋大腸癌的資料,再透過WfO蒐尋肺癌的資料;相反的,另一組學生則透過WfO蒐尋大腸癌的資料,再透過傳統上網方式蒐尋肺癌資料。結果發現,就大腸癌而言,醫學生經過標準化的學習分數,透過WfO蒐尋資料這組為0.44分,為透過傳統上網方式那組0.22分的兩倍,具有顯著統計意義;反觀肺癌的學習分數,兩組相差不大。

陳俊佑醫師解釋,這個差異可能來自於以大腸癌為臨床情境的答案較難,以肺癌為臨床情境的答案則較簡單,可以提供很多相關資料的WfO占有優勢,較能協助學生的學習。整體而言,有過醫療照護經驗的學生較偏愛傳統上網蒐尋資料的學習模式,而較無經驗學生則傾向於尋求WfO的協助。這項研究成果,陳俊佑認為可提供全球各大醫療教育體系參考,再從中找出最適合的醫學教育模式,為無數癌症病患找到最好的治療策略,守護他們的健康。(文/臺北癌症中心)【下圖:這項研究找來50名北醫大醫學系5年級學生,分成兩組,每組25人,並以大腸癌及肺癌為臨床情境】

分類: 前期, 前期:焦點新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