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醫學大學神經損傷及再生研究中心發表「脊椎骨折微創千斤頂復位手術」

本校神經損傷及再生研究中心主任蔣永孝教授,帶領醫療團隊於2013年9月率先引進「脊椎骨折微創千斤頂復位手術」,讓脊椎因壓迫性骨折而前傾駝背的患者,透過醫用千斤頂矯正補強,讓病患重拾抬頭挺胸向前行的自在與快樂。

62歲的江太太是個家庭主婦,今年10月中旬有天清晨出門運動時,反身接取突然被風吹落的手帕時,不慎跌坐在地,瞬間從腰椎傳來的劇痛,痛得她眼淚直飆,足足在地上躺了近半小時,動也動不了。當她強忍著痛就近就醫時,急診醫師只開給她止痛藥,沒做其他處置。【圖:左起北醫大施純明主任秘書、林建煌副校長、江太太與蔣永孝主任在記者會上合影】

在家躺了3天後,劇痛依舊,江太太才找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蔣永孝主任就診。蔣主任確診是第1腰椎壓迫性骨折,那節原本高約3.5公分的椎體在上下椎體強力擠壓下,瞬間被壓垮,才導致她劇痛難耐。蔣永孝當下安排住院,隔天即為她施行脊椎骨折微創千斤頂復位手術。才從開刀房推回病房,江太太就可下床走路,完全不覺得痛。

「真是太神奇了。」江太太說,術前她幾乎是痛到生不如死,滿臉愁容,術後卻是撥雲見日,彷彿什麼事都不曾發生過,樂得她眉開眼笑,不停和探病的親友分享喜悅。【圖:術後獲新生的江太太接受媒體採訪】

蔣主任表示,年紀越大,骨質密度越低,一個不小心就可能出現壓迫性骨折。如果骨折部位出現在脊椎的中段,也就是第11、第12胸椎,或是第1、第2腰椎,脊椎即會前傾或側歪而駝背,除了椎心劇痛,更會影響到日常生活作息,必須就醫治療。

傳統脊椎骨折顯微復位術,通常是在脊椎骨折部位的上下方,各找1至2節椎體,左右各打兩隻鋼釘來固定,或是先灌入骨水泥後,再打鋼釘固定。這種傳統手術雖可把彎曲的脊椎拉直,矯正駝背,解除疼痛,但也會將上下1至2節的椎體牢牢固定住,脊椎靈活度大幅喪失,從此難再彎腰。【圖:蔣永孝主任在記者會上解說脊椎骨折微創千斤頂復位手術】

蔣永孝表示,臺灣每年約新增15萬名脊椎壓迫性骨折個案,老年人居多,病人通常會有劇烈疼痛、駝背或走路不方便等不適症狀,或是因不良於行而併發腸胃道、泌尿道等症狀,嚴重者最後甚至導致惡性循環而死亡,但只有不到5%立即接受治療。一旦確診為脊椎壓迫性骨折,蔣永孝建議應趕在骨折椎體尚未癒合前的黃金治療時期就醫治療,且骨折椎體不能前中後全部塌陷,否則就算最新穎的醫用千斤頂也派不上用場。

脊椎骨折微創千斤頂復位手術,會在患者背後穿刺2個左右對稱、各0.5公分的小傷口,插進兩根導引針,直達出現壓迫性骨折的脊椎部位,接著各置入1個醫用的微型千斤頂,將因骨折塌陷的椎體慢慢撐高,再順勢將骨水泥灌入,把撐開的椎體空間填滿,最後將導引針拔出。灌注15分鐘後,椎體和微型千斤頂被骨水泥牢牢凝固住,手術即大功告成。這項創新手術不必在上下椎體上打鋼釘,相對簡單且安全,且術後的椎體相當堅固,不易再骨折變形,病患第1天住院,隔天開刀,第3天出院後就可恢復正常作息。

【圖:置入醫用的微型千斤頂(上圖),將因骨折塌陷的椎體慢慢撐高(中圖),再順勢將骨水泥灌入,把撐開的椎體空間填滿(下圖)】(文/神經損傷及再生研究中心‧公共事務處‧秘書處)

分類: 前期, 前期:焦點新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