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醫學大學神經損傷及再生研究中心主任、台灣神經創傷學會理事長蔣永孝教授,9月13日在臺北醫學大學教研大樓舉辦的「103年台灣神經創傷學會學術研討會」中指出,車禍、跌倒及外物撞擊導致的輕度腦外傷,遠比在戰場上被爆裂物震波所震傷的個案多。
但因這些患者既無外傷,也沒有立即性的功能喪失,往往被忽略,就算日後飽受頭痛、頭暈、平衡感變差、記憶力減弱及睡眠品質不好等症狀之苦,也不會聯想到和輕度腦外傷有關,終日活在痛苦之中。他表示,腦外傷是常見的創傷,但除了必須立即就醫的中、重度傷害外,一般輕度腦外傷大都被忽略,直到兩伊戰爭後,不少被爆裂物震波震傷的參戰美國軍人回國後,出現頭痛、頭暈、睡不著覺等症狀,才逐漸受到重視。【圖:神經創傷學會蔣永孝會長(立者)致辭】
美國國防部及國家衛生研究院找臺灣神經醫療團隊一起合作研究,經過5年多來的不斷努力,如今終於找到診斷輕度腦外傷的方法,以及可能的治療藥物。其中,有人原本是公司的超級營業員,突然間接不到訂單,業績明顯下滑,不久就被炒魷魚,有人則是起床時還計畫著要做很多事,可是才出門去上班,卻完全忘光光。這些個案就算接受電腦斷層掃描(CT)、核磁共振掃描(MRI)等高階影像檢查,也是檢查不出原因,神經功能檢查也正常,最後常被歸類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患者,被轉到精神科就診。【圖:本校講座教授、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院士、帕金森氏症研究權威Prof. Barry Hoffer演講】
可想而知,他們即使吃了抗憂鬱或抗焦慮藥物,也是無濟於事。所幸,在蔣永孝及衛生福利部長邱文達領導的神經研究團隊5年多來不斷努力下,已初步找到診斷方法,且初步發現中藥黃耆有助於改善症狀,也許可帶領為數眾多的輕度腦外傷患者走出痛苦深淵。
蔣永孝表示,這5年多來,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衛福部雙和醫院、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的神經外科、神經內科、精神科及放射診斷科醫事人員組成堅強研究團隊,總共蒐集440個臨床病人,他們都有過短期內因車禍、跌倒或被打而導致頭部撞擊的病史,經過長期追蹤觀察,最後50幾人被確認為輕度腦外傷患者。
深入研究發現,這50幾名輕度腦外傷患者最常見的5項臨床症狀,就是頭痛、頭暈、睡眠障礙、平衡感變差及記憶力減退,生活品質下滑,有些人還因此而失去工作。其中,輕度腦外傷患者的前額葉或頂葉這兩個功能區較少被活化,工作性記憶力較差,以此寫成的研究論文投寄出去後,立即被接受並刊登在國際放射醫學領域最頂尖的《放射醫學雜誌》(Radiology),還被當成封面報導。【圖:凱斯西儲大學醫院Dr. Seth A. Hoffer 演講】
蔣永孝說,輕度腦外傷占所有腦外傷的9成以上,但長久以來缺乏診斷工具,很多患者不是輾轉於各醫院之間就診,就是被當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接受抗憂鬱或抗焦慮藥物治療,效果有限。現今研究團隊不僅找出頭痛、頭暈、睡眠障礙、平衡感變差及記憶力減退這些主要症狀,提供醫師做為診斷依據外,還發現輕度腦外傷患者相同頻率的某些特定腦組織之間,連結度降低,且他們一旦出現了睡眠障礙,併發憂鬱、焦慮症狀的機率也明顯增加。
此外,他們也首度找到BMX這個胺基酸的小蛋白質,其濃度越高,腦外傷也越嚴重。另從臨床測試也發現,這些患者前進後退的平衡感變差,走起路來感覺輕飄飄的。蔣永孝表示,大多數輕度腦外傷患者會自動痊癒,但仍有15~20%患者會留下長久症狀,研究團隊的這些新發現,有助於及早診斷輕度腦外傷,再透過藥物等治療方式,協助這些患者遠離頭痛、頭暈、睡眠品質不好、記憶力衰退及平衡感變差的折磨,確保生活品質。
儘管研究帶來一線曙光,蔣永孝還是強調預防的重要性,正值發育期的小孩子尤其要好好寶貝自己的頭部,減少撞擊次數,以免輕度腦外傷影響到學習表現,輸在起跑點。(文/神經損傷及再生研究中心)【下圖:103年台灣神經創傷學會學術研討會講者及貴賓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