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芳醫院日前於後棟二樓新成立癌症研究中心,特別請到享負盛名的彭汪嘉康院士擔任癌症中心主任一職,並於1月24日舉辦歡迎茶會,與會者包括萬芳醫院邱文達院長、北醫洪傳岳副校長、附醫吳志雄院長等貴賓。
彭汪嘉康院士身兼萬芳醫院副院長及癌症中心主任,做事積極明快,上任才一個月已經密集與北醫、萬芳、附醫醫師同仁們討論,尋找癌症臨床治療與研究共識方向;初步決定將結合北醫與附屬醫院資源,朝向下列目標努力:
1. 神經腫瘤診斷與治療發展
在北醫醫療體系裡,神經醫學從臨床診斷到手術或藥物治療與復健階段,經過許重義校長與邱文達副校長率同整體醫療團隊多年努力,已獲致完整紮實基礎。計畫藉由北醫神經醫學臨床與學術研究平台,架構神經腫瘤研究根基與方向;預定朝向神經學分子診斷、基因治療與電腦刀手術等多面向,同時進行神經腫瘤臨床研究;期望能為北醫醫療體系就醫民眾,提供更完善的神經腫瘤醫療服務。
2. 腫瘤蛋白質指標開發
當前生物科技發展突飛猛進之際,彭汪院士率同北醫醫療團隊決定,從臨床腫瘤醫學診斷與追蹤角度切入;院士解釋:通常癌細胞在新陳代謝過程中釋放特殊腫瘤蛋白的物質,我們便可以利用這些特別的分子當腫瘤標記(biomarker),來發展可以利用在臨床診斷上更可靠的指標。
國際癌症診斷趨勢上,腫瘤指標有效協助臨床醫師,作為腫瘤早期篩檢與癒後追蹤指標,增加癌症治療存活率;院士進一步說明;腫瘤臨床診斷也包含癌細胞與人體內正常細胞相互作用產生或分泌的反應物質,現有的指標如α胎兒蛋白(AFP)診斷肝癌,消化道相關癌病癌胚抗原(CEA)追蹤消化道相關癌病,胰腺癌(CEA,CA199)、乳腺癌(CA153)、前列腺癌抗原(PSA)等。但對肺癌、胃癌、及腦瘤在目前並無特殊指標,希望我們的團隊在未來能尋找些有關的新標記。
總結來說,蛋白質腫瘤指標可以用來輔助癌症診斷、追蹤療效和評估癒後。 因此,萬芳癌症中心計畫運用蛋白質體腫瘤標記發展,是現階段結合神經腫瘤重要發展階段;期盼有志一同的北醫同仁,共同參與北醫腫瘤研究團隊,一起為國人健康來努力。
身為臺灣地區第一位女外科醫師,被台灣癌症醫療界稱作「癌症臺灣之母」的彭汪院士,去年底才從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長職務上退休,旋即於年初即擔任臺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擔任萬芳醫院副院長與癌症中心主任。在初春微寒早上,登上癌症研究中心,走進院士儉樸素雅辦公室裡,隨即感受到彭汪嘉康院士行事明快之風格。院士精神抖擻接受筆者採訪,她說:「萬芳醫院癌症中心是我第三份工作,也是我職場上最後一戰。」才剛榮獲聯合國傑出女科學家殊榮獎項,投身癌症臨床治療與研究超過五十年,中央研究院院士彭汪嘉康院士興奮的說:「在北醫醫療體系裡我已經感受到一分欣欣向榮。」
彭汪院士已經準備將她豐沛專業閱歷廣度視野與高度,全力為北醫體系發展癌症重點醫療,從臺北醫學大學的層級,整合萬芳、附醫與即將開幕的雙和等附屬醫院,領導北醫癌症醫療團隊,努力提昇癌症醫療水準至卓越優秀之位置,造福社會民眾。
(文/陳正怡 萬芳醫院癌症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