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彥仲助理教授學術分享:用實證角度結合基礎與臨床醫學

林彥仲助理教授於2001年6月取得國立陽明大學醫學士學位後,先至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訓練取得腎臟專科醫師資格。2010年10月至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任職,於2012年7月赴舊金山加州大學生物統計及流行病學所進修一年,現為醫學院內科學科助理教授,並擔任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

林醫師近年來聚焦於實證醫學研究,用實證角度結合基礎與臨床醫學,主要研究工作多著重於大數據分析、流行病學、慢性腎臟病、透析治療併發症等臨床研究,並探討其造成病患死亡風險的原因。

此外,利用台灣腎臟醫學會臨床透析資料庫(Taiwan Renal Registry Data System, TWRDS)、北醫大校務研究資料庫、網路實證醫學資源,提供創新、快速且有效的的臨床研究。已分別申請到科技部大專生、北醫附醫、北醫大臺科大的補助。

林彥仲老師帶領的研究團隊近來主要的研究成果:於2015~2017年間團隊共發表8篇SCI原著論文,IF超過5分者有3篇,研究方向為慢性腎臟病的腎性骨病變(Chronic kidney disease-mineral bone disease, CKD-MBD)、鈣磷不平衡(calcium phosphate unbalance)、副甲狀腺(parathyroid hormone, PTH)與鹼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K-P)對血管鈣化預後的重要性,並討論膽固醇的調控在慢性腎臟病患預後的重要性,血糖控制與末期尿毒症的併發症相關性,氧化還原的生物標誌(biomarker)像是總膽紅素(total bilirubin, TB)對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病患的預後分析。【左圖:林彥仲助理教授】

第一篇於2015年發表在著名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期刊上,主要是發現高血鈣特別是在低副甲狀腺的病患會大幅增加死亡率,這項發現也被著名的《自然臨床診療腎病學期刊》(Nature Review Nephrology)所引用,同時進一步證實目前鹼性磷酸酶(ALK-P)數值高者,代表腎性骨病患(CKD-MBD)更嚴重,和死亡率有明顯相關。爾後我們在2017年初將腹膜透析患者的ALK-P、PTH,更加確認CKD-MBD是腎臟病患非常重要的預後指標,ALK-P、PTH也是非常重要的生物標誌。這也引起我們後續對其他CKD-MBD相關的生物標誌的注意。

第二篇於2016年發表在《Lipids Health Dis期刊》,說明higher cholesterolemia,雖然大型的RCT臨床試驗都證實statin類降膽固醇的治療對透析患者的死亡預後沒有影響,但是我們利用TWRDS資料庫發現,相對沒有過去心臟相關病史的透析族群,如果有發生高膽固醇血症(total cholesterol >250 mg/dL),比膽固醇正常族群,其死亡風險隨追蹤時間延長而增加1.27至1.64倍,說明在特定族群上,使用降低膽固醇的藥物除降膽固醇值,減少死亡風險外,還可以有多效性(Pleiotropic effect),值得後續觀察與追蹤。

第三篇發表在2017年的《Atherosclerosis期刊》,膽紅素(bilirubin)是一種體內很強的抗氧化物質,在心臟病與慢性腎臟病患的研究上,證實可以保護心血管功能,故我們將TWRDS資料庫中膽紅素值進行分析,希望能找出人體最適的水平,我們發現反而在過高的膽紅素(大於0.7~1.2)數值,對透析病患的死亡預後有不利的影響,達1.44倍,我們的解釋是因為膽紅素跟體重降低有關,所以對於血液透析透析病患,反而因為體重過低而增加了死亡率。

進一步分析使用腹膜透析的病患,這些病患因為還有殘存的腎功能,表現上跟一般慢性腎臟病比較接近,發現高的膽紅素值,會減少死亡風險,更證實了我們的假說,而這份報告最近我們已經獲得《美國心臟學會期刊》(Journal of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刊登。希望藉由不斷的努力讓團隊研究成果持續獲得國際知名期刊的肯定。(文/研究發展處整理)

分類: 前期, 前期:學術分享。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