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允亮老師學術分享:曾罹患骨盆腔發炎的女性有較高風險罹患卵巢癌

賴允亮老師現為雙和醫院副院長、醫學人文學科副教授,也是北醫大傑出的校友,曾赴英、美、日等國進修,在英國深入接觸到安寧緩和醫學(俗稱安寧照顧),學成返台後即推動相關機制、催生相關條例及健保相關給付,故有「台灣安寧之父」的美譽。這次除進行學術分享外,也把這次國際期刊投稿辛苦歷程簡述於后。

■奇蹟與恩典
生命中常常有許多恩典,卻總是在不經意回頭一瞥,才發現奇蹟來過身邊。回溯至2009年9月,當初是為了另一個研究案的統計問題,由我的研究助理蘇韋如穿針引線,請益了生統中心的林惠文博士。對談中我分享了30年於腫瘤科及緩和醫學中看到病人所受的苦,例如疲累;不易在臨床上被注意的症狀。因此需有強大的研究學術量能挹注,發展症狀學(symptomatology)與支持性治療(supportive care),來提升更好的臨床服務、解決病人的不適。林博士對於健保資料庫有相當的研究心得,立刻提到他在資料庫分析中,看到骨盆腔發炎(PID)與卵巢癌(Ovarian cancer)的相關,也期待能與腫瘤科醫師合作,這樣的衝動加上感動開始了奮鬥的過程。

■貢獻與成就
此篇文章發表於Impact factor為17.764的頂尖期刊《Lancet Oncology》,不只得到學校的肯定,獲得學術研究獎之臨床研究獎,也有美國婦癌醫師Tanja Pejovic與Farr Nezhat直接發表評論於期刊上,認為這是一個missing link(Lancet Oncology 2011;12(9):833-4)。本研究確定一個新的發現,對於整體的醫學知識有所貢獻(body of knowledge),證實曾罹患PID的女性,有較高風險罹患卵巢癌(HR=1.92, 95% CI=1.27-2.92),在35歲之前罹患PID的女性風險更高(HR=2.23, 95% CI=1.02-4.79)。

卵巢癌是致命率相當高的癌症之一,確立診斷時往往已是晚期,但透過台灣健保資料庫的分析,將成果轉譯於臨床服務與醫療政策的規劃,以達到「早期診斷並預防晚期疾病」之效。於教學及學術研究面上,利用本土參考知識教導後進醫療人員兩者疾病之高度相關,並學習以基礎流行病學與公衛的跨領域研究,實際應用至臨床治療。更因現今生物分子醫學的高度發展,提供轉譯醫學研究參考議題,期達癌症治療個別化的理想。

■望之彌堅,搶灘登陸
Dry Lab的研究談不上精密的臨床試驗或儀器,但自2009年9月的起頭,直到2011年8月確定接受刊登,期間的艱辛與甘甜,更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初期找了其他的腫瘤科醫師合作撰寫,但因當時雙和放射治療中心成立之初臨床業務繁重,使得文章延宕一年未有動靜。肩上重擔加上心中執著於此研究的價值可貴,不甘輕言放棄。

直到2010年11月,與年輕且相當有企圖心的杜瀛岳醫師合作,第一版的內容出爐,胸懷大志地在12月29日投了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SCO)的官方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並付了美金60元,卻在一週內被退回且未得到任何委員評論。再次召集團隊研商並請教專家,修正Database研究的投稿方向,於2011年1月底投稿《Lancet Oncology》。很快的於2月中接獲了消息,五位委員與一位編輯共提出36項意見,須在兩週內逐題回覆完成。儘管欣喜於期刊編輯對此議題有興趣,願意讓我們修改後再投,但時間壓力與委員精闢深入的提問,使我們對於挑戰頂尖期刊感到仰之彌高、望之彌堅。身為責任作者,一方面邀請了林神佑醫師加入團隊,同時協調編輯能多延長一些時間。過程中更有不居名的袁九重主任,提供了寶貴的意見。在群策齊力之下,終於在4月初完成了第一次的回覆,內容為原稿件的3倍之多。在之後的兩個月內又往來修改3次,甚至被要求做system review和後設分析(Meta-analysis),不只原稿內容重新寫過,回覆的內容幾乎可以寫成另一篇論文了。

■百尺竿頭再出發
好團隊的組成不易。革命情感共同戮力容易,但成果的維持與分享更需用心策劃經營。過程中心血的付出與資源的投入,到分享成功時作者排名與獎金分配,都需要另一番心力去協調與溝通。北醫大臨床教學研究團隊的組成及量能,可以預見必定會有更高品質的學術論文於頂尖期刊之列!(文/賴允亮,雙和醫院附院長暨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學科副教授)

分類: 前期, 前期:學術分享。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