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整慎防中風上門,北醫附醫首推心電圖手錶24小時全「心」守護

蘋果新型Apple Watch的心電圖功能引發討論,但其實在Apple Watch推出前,臺灣已率先推出24小時心律偵測手錶。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創新推出經醫療認證的專用心電圖手錶及14天居家篩檢服務,民眾配戴心電圖手錶後在醫療系統的監測輔助下可以正常生活、運動,並可以長時間監測是否有心律不整的狀況發生。

北醫附醫心臟內科黃群耀主任表示,常見的心律不整症狀如心房顫動,盛行率大概為全人口的1%~2%,而且隨著年紀的增加,心房顫動發生的比率也會逐年增加,65歲以上的盛行率更高達5%~10%。由於心房顫動容易產生血栓,所以患有心房顫動的病人,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5倍。民眾若是能提早偵測到心房顫動的發生,可依照醫師醫矚服用抗凝血藥物及心律藥物,降低包含腦中風在內的中風風險。

此外,心房顫動也會影響全身的血液輸送,所以病患容易出現頭暈、腳部腫脹等症狀,並伴隨經常性的心悸症狀,醫師提醒有以上症狀的民眾,也可能是心律不整的高風險族群。早期對於心律不整的篩檢,民眾需要將心電圖機「黏」在身上一整天,除了洗澡困難、無法劇烈運動等不便之外,還有可能「作白工」。由於心律不整出現的時機相當難預測,幸運的病人一天就可以檢測出來,但也有1~2週,甚至是3個月以上才出現一次心律不整症狀的案例,所以傳統的心律不整篩檢有其限制性。

為了解決傳統心律不整篩檢的困難,北醫附醫與顒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央大學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合作,推出結合醫療系統且經醫療認證的專用心電圖手錶監測服務,民眾可在家進行24小時不中斷,共14天以上的居家篩檢,配戴心電圖手錶後可以正常生活、運動,與一般正常生活無異。除了利用手環蒐集心律資料外,後端更應用人工智慧平臺分析,直接整理出疑似心律不整的時間與數據,醫師不須逐筆分析大量的心電圖資料,加速檢驗流程。【左圖:北醫附醫推出經醫療認證的專用心電圖手錶】

62歲的張小姐平常喜愛和先生一起騎單車,因為出現心悸、頭暈等症狀所以到北醫附醫接受檢查。張小姐先接受傳統的24小時心電圖檢測後,沒有檢測出任何心律不整的數據後,醫師建議張小姐配戴心電圖手錶接受14天的居家篩檢,果然篩檢出張小姐有心房顫動的現象,經過醫師的藥物及電燒治療後,成功擺脫心房顫動的威脅,更和先生一起完成300公里的單車環島挑戰。

黃群耀主任指出,心電圖手錶篩檢具有資料即時回傳的功能,系統偵測到心律不整的症狀發生後,會立即通知北醫附醫遠距健康照護中心,同仁會依據系統建議提供包含就診提醒、預約掛號等服務之外,也會同步將數據回傳給病患的主治醫師進行分析,在病患抵達醫院前,醫師可以提早了解病患狀況,擬定完整的治療計畫。目前已經有12名個案接受心電圖手錶篩檢,其中就有9名個案檢驗出包含心室、心房早期收縮、心房顫動等問題,心臟問題檢出率達75%。目前除了心電圖篩檢功能外,近期更將推出包含血氧、血壓偵測、睡眠品質監控等功能,未來可以提供民眾更便利的健康照護。

對於心電圖手錶帶來的便利性,黃群耀主任指出,全球包含美國、瑞士、英國等國家都在積極嘗試進行全面性的心律不整篩檢,希望減少民眾因中風而需要負擔高額的照護費用。北醫附醫推出居家心律不整篩檢,希望提供民眾更多選擇外,未來希望更可以推出包含社區、藥局篩檢等合作模式,提供台灣民眾更全面性的醫療照護。(文/北醫附醫)【下圖:北醫附醫與顒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央大學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合作,推出結合醫療系統且經醫療認證的專用心電圖手錶監測服務】

分類: 前期, 前期:附屬醫院新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