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大舉辦「2018 ICCCA細胞治療暨再生醫學國際研討會」,會中發表研究帶給腎臟病患新希望

因應全球發展細胞治療趨勢,臺北醫學大學於2018年9月19日舉辦「2018 ICCCA細胞治療暨再生醫學國際研討會」,邀集歐盟、日、韓等近百名國內外學者專家與會,其中雙和醫院吳麥斯院長更針對慢性腎臟病患者發表相關研究,顛覆過去對於患者的腎臟功能無法逆轉的認知。

2018年9月6日,衛生福利部「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簡稱特管法)正式上路,開放6項細胞治療技術,從此標準治療無效的癌症病人與實體癌末病患等多類患者多了治療選項,也多了繼續活下去的希望。為此,臺北醫學大學及雙和醫院主辦了此次研討會,由臺灣幹細胞學會協辦,向榮生技及翔宇生醫贊助,邀請多位國際級大師發表特別演講,期能為細胞治療找出更多的可能。

北醫大細胞治療與再生研究中心黃彥華主任表示,研討會邀請到歐盟Nephstrom幹細胞臨床試驗計畫總主持人Timothy O’Brien,分享他近年來在間質幹細胞對於治療糖尿病併發症治療潛力的心得;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腎計畫主持人Minoru Takasato(高里実)專攻腎臟再生研究,本次以「從人類多功能幹細胞重建腎臟」為題,分析近年來利用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產生微腎組織,進行藥物篩選並建立疾病模式的過程;韓國三星醫學中心骨手術科Chul-Won Ha教授則利用臍帶血萃取出間質幹細胞,和玻尿酸混合成複合物後,用來修復膝關節炎造成的軟骨缺損。【圖:黃彥華主任(左圖)及Timothy O’Brien主任(右圖)致辭情形】

雙和醫院吳麥斯院長同時也是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腎臟學科教授,長期從事臨床工作,照護過無數慢性腎臟病患,發現腎臟病一旦進展到某個程度以後,傳統療法只能延緩繼續惡化的速度,無法恢復腎臟原有功能。但這個長久以來讓醫界束手無策的痛,可望因細胞治療的長足發展及特管法的施行而改觀,雙和醫院正在進行慢性腎臟病第一及第二期細胞治療臨床試驗,或有機會讓成千上萬病患不必走向腎臟透析的無奈命運。【圖:吳麥斯院長(右圖)帶領研究團隊進行的細胞治療臨床試驗,將帶給慢性腎臟病患逆轉的希望】

吳麥斯院長解釋,腎臟是除了大腦之外第二複雜的器官,人類進化6千萬年來,腎臟始終扮演處理身體產出廢棄物的角色,維持體內恆定。然而,從海洋到陸地,水份及溫度等環境變化都對人類不友善,腎臟在日以繼夜辛苦工作下,功能隨著年齡增長而下滑,如果功能持續明顯下降,就可能出現不可逆的慢性腎臟病甚至腎衰竭。

為了扭轉這個長久以來的劣勢,雙和醫院醫療團隊採用脂肪間質幹細胞製成的異體細胞藥物,靜脈注射到接受臨床試驗的慢性腎臟病患體內,其中約一至二成藥物會進入腎臟的腎皮質、腎間質、腎小管及腎臟血管等組織,期能有助於修復損壞的細胞。果真如此,腎臟功能不僅不再持續惡化下去,還會往上提昇,顛覆慢性腎臟病無法逆轉及難以有效治療的傳統認知。

雙和醫院以進展到第三及第四期的慢性腎臟病患為對象,同時進行第一期及第二期臨床試驗,做治療分析及安全性評估,短期內即可得出結果。吳麥斯說,臺灣慢性腎臟病的發生率為10~11%,目前約有250萬名患者,其中近8萬名接受腎臟移植手術或腎臟血液透析。他認為細胞治療是個全新的選擇,期望能搶救大多數慢性腎臟病患的腎臟功能,不要繼續朝血液透析之路惡化下去,對醫師和病患來說,這無疑是件和時間賽跑的事。

臺北醫學大學校長林建煌表示,北醫大領先亞洲整合學校及附屬醫院的細胞治療與再生醫療等資源,陸續成立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GTP核心實驗室、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國際博士學位學程,以解決醫療未滿足的醫療問題為標的,全力開發全身安全性細胞治療商品及推行臨床試驗,近年在組織再生、胸腔醫學、神經疾病及癌症治療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卓著。衛福部「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正式上路後,北醫大首推自體NKT細胞癌症治療與間質幹細胞之困難傷口癒合臨床試驗,預計2018年年底開始收案,這也是此次研討會矚目的焦點之一。(文/‧秘書處)

【上圖:校院貴賓合影,左起吳麥斯院長、陳瑞杰院長、吳介信副校長、李飛鵬副校長、閻雲講座教授、林建煌校長、日本研究計畫主持人Minoru Takasato(高里実)、黃彥華主任、歐盟實驗計畫總主持人Timothy O’Brien主任、韓國Chul-Won Ha教授、義大醫院杜元坤院長、醫學工程學院陳志華院長】

分類: 前期, 前期:校園新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