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醫學人文研究所林益仁所長,今年暑期特別開設「南島民族與文化變遷」通識課程,首次與宜蘭縣史館合作,於8月4日至10日,以社會文化調查工作坊的做法,實際走入宜蘭縣大同鄉泰雅族部落,探尋獵人文化與環境生態的關係。
藉由實際進入社區與部落場域,認識不同文化特色,讓學員理解不同文化的生活方式,並透過生態田野調查、公共議題座談會、部落探訪等方式,實際體驗部落生活及相關原住民文化,對於生態資源與文化變遷、產業發展等公共議題有初步的認識之後回歸校園,以成果發表會方式展現豐碩成果。【圖:北醫大同學在宜蘭縣史館體驗泰雅族部落裝扮(右圖)並聆聽當地的文化歷史(左圖)】
同學們透過行動與實踐理解原鄉社會議題,落實社會公共參與與服務學習,藉由首次的合作,冀望聯結在地資源,以建立長期參與的行動場域。【圖:受邀貴賓(左圖)聚精會神地觀賞北醫同學在成果發表會上的動態表演(右圖)】
回歸校園後,於10月15日下午假形態學大樓5103教室舉行成果發表,主題為「被偷走的那七天~社會參與式課程成果發表暨服務分享會」,受邀出席貴賓包括宜蘭縣史館李素月、樂水社區耆老頭目簡連一、樂水社區總幹事曾勝二、樂水社區理事偕武琳、郭翠鳳、樂水村鄰長偕武雄、陳美花、樂水社區顧問王舜安、樂水社區志工古國征、北醫學生、北醫山服社、北醫恩友社等58位。人文暨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林文琪表示,透過此次活動搭起社區與宜蘭縣史館、樂水部落橋樑,讓學生走出校園延伸至部落,將部落當作教室,在實際的活動場域中,與自然田野接觸,未來能讓北醫的學生有更多時間進入社會場域的機會,並藉此與部落建立密切關係,延伸擴大教學場所。【圖:林文琪副院長致辭】
醫學人文研究所林益仁所長指出,「南島民族與文化變遷」為一門社會參與式課程,將成果帶回學校舉辦,希望可以讓成果分享給更多北醫大的學生,藉由舉辦成果發表會,邀請部落朋友一起到場參與,透過活動與宜蘭縣史館建立溝通平台,同時與部落建立朋友及夥伴關係。此外,也期勉同學別擔心自己現有能力不足,無法給於部落實際幫助,目的在期許同學自身發展,給予社會更大的貢獻。【圖:林益仁所長(左圖)希望透過課程活動與部落建立朋友及夥伴關係】
宜蘭樂水社區總幹事曾勝二指出,宜蘭縣大同鄉樂水部落過去由於森林鐵道的開發、飯館、理髮廳隨處可見,可謂為民國七○、八○年代最繁榮的部落,從原始的部落遷徙到樂水部落後,受到日本式的指導,導致極少接觸到現代資訊,文化流失嚴重,又因受到森林鐵路撤除等關係,導致交通受阻,前往市區困難,與外界聯繫更為困難與阻礙,一夕從繁榮轉為沒落。從民國97年起開始投入部落營造,首先復建部落文化,包括傳統歌謠、傳統服飾等,直到近一、兩年開始推廣生態產業,藉由文化、傳統生態領域、產業三大面向開始著重發展,於是逐漸復興了部落傳統,帶入了外面人潮,樂水社區也開始被大家所看見。【圖:宜蘭樂水社區總幹事曾勝二先生】
宜蘭縣史館活動主辦人李素月讚揚北醫學生,不是歷史學、社會學本科系的學生,對於研習營中的產業議題也許較為生澀,但同學們熱烈參與田野調查精神可佳,也是由於本身對泰雅文化沒有既定、刻版的印象,反而能用最純真的心去觀察、體會,讓傳統的泰雅文化被尊重被理解,也讓部落被看見,透過活動更希望能幫助學生在人生經驗上啟發,開啟對泰雅族及人文意識之關懷,開拓對人關懷的視野。
此次社會參與課程,讓同學實際走入社會,去認識不同的人群,感受他們的生活方式,然後用感官仔細去觀察所感受到的人事物,對所觀察到的事物進行反思,是社會參與式課程最核心的意義,同時也藉由這些社會議題的觀察,進一步思考解決方法或採取行動來反應。(文/人文暨社會科學院)【左圖:宜蘭縣史館活動主辦人李素月小姐】【下圖:宜蘭縣史館、文史工作者及樂水社區耆老皆蒞校參加北醫大同學的成果發表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