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逢北醫大60週年,與北醫人相約百年盛會

時間過得很快,建煌擔任臺北醫學大學校長第一任期已經屆滿,轉眼間第二任期於2020年8月展開。過去3年來,在董事會的支持及全體教職員工共同努力下,北醫整體校務穩定成長,並獲得國內外一致的好評,建煌要向董事會、全體教職員及所有北醫人表達最誠摯的感謝。

今年北醫創立一甲子,60年歲月的淬煉,成就今日北醫,飲水思源,我們要感念過去無數為北醫打拼、默默奉獻的英雄們,沒有前人的辛苦血汗,就沒有現在的北醫。展望未來,北醫將持續朝國際一流醫學大學邁進,讓我們共同努力向前行。

近年,北醫校務發展有許多突破性的進展,2018年獲得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5年共補助13.4億元,在全國大學名列第9名,私立大學名列第1名;同時癌症轉譯研究中心也獲得教育部Global Taiwan特色領域研究中心計畫。2020年THE世界大學排名第367名(國內第3),亞洲大學排行名列全亞洲第35名(國內第2);今年6月公布的2021年QS世界大學排名,北醫名列全球第387名(國內第8);同時在QS學術領域排名,北醫於醫學名列全世界第142名、藥學與藥理第75名、護理第85名,此3領域排名也均居國內第2名;此外,今年7月《遠見雜誌》公告國內最佳大學排行榜,北醫連續3年獲得私立大學類及醫科大學類的全國第1名。【左圖:林建煌校長(前排左)3度代表學校接受《遠見雜誌》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私校類典範頒獎】

在教育方面,率全國之先設立跨領域學院,推動全校跨領域教學,啟動以能力為導向的學習歷程,培養同學成為具廣度的生醫專業人才。在研究方面,持續深化4個優勢領域(癌症轉譯、神經醫學、胸腔醫學、人工智慧醫療)、2個新興領域(細胞治療、生醫器材),以及2個潛力領域(心臟醫學、泌尿腎臟醫學),並成立數據處,整合相關單位資源,發展AI數據研究。【左圖:2018年4月設立跨領域學院,推動全校跨領域教學】【右圖:2019年12月率先國內大學校院成立第一個數據處】

在國際化面向,近年以外籍博士生為招生重點,108學年度外籍博士生註冊,首度超越本地博士生人數,同時本校國際合著論文也佔全校發表論文的35.4%。在產學發展方向,過去3年新成立11家衍生新創公司(累計達18家),技術領域包含癌症新藥開發、精準檢測、生醫器材、人工智慧醫療與保健食品等,未來雙和校區落成後,結合北醫生醫加速器與進駐的生技產業資源,將有助於加速本校研發成果產業化的腳步,建立北醫生醫產業聚落。

而醫療面向上,北醫附醫、萬芳院、雙和醫院三附屬醫院院務也持續蓬勃發展,除了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與強化各項特色醫療,同時也全力打造智慧醫院,積極發展醫療創新銜接產業發展;另外,整合一校三院教學、研究與臨床的能量,發展整合性臺北癌症中心與臺北神經醫學中心;位在桃園中壢的新國民醫院也於2020年1月加入北醫大醫療體系的行列,北醫醫療版圖持續向外擴展,從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到地區醫院,落實垂直整合。【左圖:新國民醫院也於2020年1月加入北醫大醫療體系的行列】

在硬體建設方面,臺北癌症中心大樓將於10月落成,質子治療中心預計2021年年中落成啟用,將大幅提升北醫體系癌症的研發能量及醫療水準;興建中的雙和校區教學研究大樓、生醫科技大樓,預計2021年10月完工,屆時將成為北醫生醫科技的研發基地。

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感謝所有在第一線的醫護同仁們,不辭辛勞共同抗疫,經由此次疫情,也讓我們重新省思未來醫療服務及教學方式的改變。面對後疫情時代,在《北醫2030-未來十年願景發展白皮書》的基礎上,我們更需要隨時調整步伐,讓北醫體系更加堅實壯大。【圖:北醫大醫療體系第一線的醫護同仁們,不辭辛勞共同抗疫】

過去這些年來,北醫已打下良好的基礎,但是,面對快速變化的時代,唯有你我堅定意志,持續以「擁抱改變‧創造價值」的精神攜手向前邁進,跟上世界的潮流,建立北醫的特色,才能奠定未來百年卓越的地位,繼續擦亮北醫的品牌。

建煌期待與北醫大體系全體同仁繼續攜手努力,讓我們走過的每一步都在北醫留下光榮的紀錄。最後,敬祝各位平安喜樂、事事順利。

臺北醫學大學校長
林建煌謹誌2020/8

【上圖:北醫60週年校慶典禮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延期至10月30日】

分類: 前期, 前期:發行人語。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